简阳市以体育人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简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教融合部署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在要素保障、品牌打造、竞技培育、教研发展等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体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严格落实每天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或体育活动课要求,保障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指导学校主动探索,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督学经常性督导,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助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9.3%。加大学校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改造力度,改善体育办学条件。在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达100%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智能化、定制化体育健身器材。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队伍,将专业体育教师招引纳入专项指标,通过招考、人才引进、交流等方式破解体育教师不足问题,近3年,共招引专业体育教师26人、交流30人,有效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求。
二、强化品牌打造,突显学校体育发展特色
强化示范带动,印发《关于开展学校体育艺术“一校一品”特色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体育特色发展规章制度,引导学校挖掘田径、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啦啦操)、空竹、速度轮滑等10余类特色体育项目,实施创建阳光体育示范学校五年规划,提质体育发展。目前,成功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园)10所,全国足球特色示范园2所,省级校园足球示范学校3所,省、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24所。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学校 社会”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组织2所学校与市水上运动学校联合创建赛艇、皮划艇、游泳3个水上运动共育班,优选22所学校建立后备人才输送基地,互通训练基地、基础文化、专业指导等资源,科学组织课余指导和冬夏令营专训,精准发力打造学校特色体育品牌。
三、强化竞技培育,提升学校体育专业水平
坚持“以体育人、以赛促练”,建立“校级联赛 片区联赛 县级比赛”三级体育赛事组织体系,制定《简阳市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技赛事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技赛事活动,激发学校组织、参加各级赛事积极性。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推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建立幼小初高“四阶段”竞赛体系,统筹开展11项体育运动技能竞赛,提升各阶段学生竞技水平。近3年,举办市级常规赛和新兴项目体育比赛约2000余场,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
四、强化教研发展,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效
建立“校本教研 学区教研 市级教研”体育教研体系,实施以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教学方式变革、体育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的“五大行动”,推进“以体育人”行动目标。构建“1 3 7”教研共同体,整合体育教育优势资源,打造1个简阳市名师工作室,组建小初高3个体育学科中心组,建立7个学区体育教研联盟,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体育教研协同、聚合发展。近3年,开展校本教研6000余次、学区教研168次、市级教研24次;体育论文获省级一等奖6篇;简阳中学成功入选中国教科院体艺所武术项目国家标准实验校。
德阳市“家校社医”协同共护学生“心”世界
德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医疗育人力量,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着力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一、完善制度机制,构建共育“心”框架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强化统筹谋划。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实施课程提质、条件提升、服务提效、家校社协同四大行动,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健全教育、公安、卫健、司法等14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成立学生心理健康联防联控工作小组,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是在育人机制上强化协同联动。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合启动“校·医共建”机制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医校协同”,成立由德育教研员、心身医学科医生等组成的专家指导组,推动17家医院与94所学校结对。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开设“女生课堂”、数字家长学院“相约12”公益课堂,围绕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等内容,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公益讲座,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超200万人次。
三是在队伍建设上强化质量导向。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级培训及资格认证制度,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a、b、c三级认证)体系,开展大中小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育人能力。
二、创新育人形式,注入共育“心”能量
一是课内抓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中小学校必修课,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心理 学科”教学模式,将促进心理健康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展评活动,遴选可借鉴、可推广的心理健康课程案例120余个。
二是校外抓活动育人。聚焦重点时间、重点人群,丰富育人形式,做好学生关心关爱工作。实施中高考助力行动,印发中高考考生“心灵小报”12万余册,提供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一对一”个案咨询,帮助考生调整心态,从容应对考试。举办面向人人的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研学旅行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三是线上抓网络育人。开展线上专题讲座,邀请心身医学科医生系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建成市、县两级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16个,开设“2566525”“2566515”学生心理健康咨询24小时热线,常态化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专业便捷的心理服务。
三、强化预防干预,筑牢共育“心”防线
一是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德阳市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成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德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专家和教育系统学科专家为成员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专家组,每年对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展一次心理测评,重点加强入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特殊节点学生的心理危机排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制定《德阳市中小学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试行)》,规范中小学校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警、干预等环节管理,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能力,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
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网信、教育、公安等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完善应急工作预案,明确处置程序。指导学校建立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应急、跟踪机制,发布《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清单》,畅通学生心理危机转介通道。